行將退休,正逢《遼寧法制報》更名《遼寧法治報》,很幸運。隨即《遼法筆會》文學副刊改為《遼水》文學副刊,擴大采用稿件范圍,此舉得到眾多文友贊成,誠為樂事。
報紙的文學副刊,一向是展示喜好文墨者才藝的地兒,古往今來文章的表述方式很多,但可以稱作舞文弄墨就是一種風雅,吟詩作賦、寫散文弄小說或者寫寫畫畫,文學副刊就是給他們預備的。彪炳當今文學史的許多大作家、大詩人最初都是通過文學副刊嶄露頭角,經(jīng)前輩提攜讓公眾認識進而一步步光耀文壇。也就是說文人或者知識分子需要副刊這一平臺展示自己。我想古人的文學副刊也應該是很發(fā)達的,只不過傳播載體和方式不是印成報刊或者整個公號張而揚之,要不然怎么會有左思寫了《三都賦》暢銷至極乃至洛陽紙貴,唐玄宗在深宮中就知道李白又玩一首新詩,柳永沒考上進士大發(fā)牢騷讓皇上聽到了就打發(fā)他奉旨填詞,乾隆百忙之中可以獲悉紀大煙袋又詩騷難耐了,其間除了密報肯定有一種上通下達的渠道。因此,古代專門傳播文人或者知識分子信息的媒介,可視為文學副刊的濫觴。
我曾經(jīng)是文學青年,企望文章稻粱謀,夢想鉆故紙堆做做學問,誤打誤撞從事公安新聞,寫了不少文章,也算稻粱謀了。因了一點文學創(chuàng)作興趣,受命主持《遼法筆會》文學副刊,也是平日接觸文壇朋友大受熏染,積極張羅。我向文友們發(fā)布約稿函,當即得到李志新、李偉、蘇群、劉濱、劉黨、劉世民、沉濤、常大利、田傳臣、江穎等大力支持,創(chuàng)刊號也是挺有檔次的,請大書法家楊抱樸先生題寫刊名,著名作家、記者李宏林先生撰寫稿件。省內(nèi)外知名書畫家王振華、王維春、黃文麗、高景春、楊闖、吳英偉等支持稿件。有時候我也手癢,寫幾篇稿子,為版面增加點好玩好看的東西。
半年下來,《遼法筆會》文學副刊在圈內(nèi)獲得一些知名度。盡管不能連貫出版,每期的稿子還是盡量優(yōu)中選優(yōu),小說、散文、詩歌、舊體詩、評論、隨筆都選用一些,指定約稿基本上能實現(xiàn)。辦好副刊需要多方面優(yōu)良因素,除了穩(wěn)定的作者群,還需要編輯去拓展更開闊的視野。
副刊改名“遼水”,期盼又是一番境界。采用稿件范圍更寬,政法系統(tǒng)以外的作者可以加入我們的文學副刊作者隊伍,壯大《遼水》,角逐文學副刊之江湖,打造《遼寧法治報·遼水》品牌。我想,過去的發(fā)稿方式合理延續(xù),準備搞出政法系統(tǒng)作者個人專輯推介,引進名家評論,進一步提高《遼水》品位……